古典吧>国学名著>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五 国史部·采撰

《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五 国史部·采撰· (宋)王钦若

◎国史部·采撰

史氏之职旧矣。自周衰失官旧章隳紊仲尼因鲁。《史记》之文考其真伪刊而正之以劝戒盖诸侯之国史也。逮司马迁承重世之业受成书之?繇三五已来上下数千载论次其事为一家之言班范继踵述遵无废信乎!得良史之体为作者之雄也。尔後或被诏著撰或私为记述乃有特出新意裁成义类追法春秋系以时月皆研精极虑各自名家至。若焕然垂法著为国典藏在册府是谓信史者咸不越子长之矩?矣。其有述隽贤耆旧之美诠高逸贞烈之行第职官之仪秩捃记载之遗逸叙天官五行之占候纪?轩木铎之方言著为纪传参於志录者亦史臣之一体也。咸附出焉。

周孔子明王道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於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讥刺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述子贡撰越绝书十六卷。

尹喜为函关令撰高士老君内传三卷。

鬼谷先生撰。《老子》传一卷关令尹喜传一卷(已上并传记)汉陆贾为大中大夫撰楚汉春秋五卷。

司马迁生龙门(龙门山其东则在今秦州龙门县北其西则在今同州韩城县北西河从其中下流)耕牧河山之阳(河之北山之南也。)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邹县名也。峄山也。於此行乡射之礼)困厄鄱薛彭城(鄱县名也。)过梁楚以归反为太史令以为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周道既废秦废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柜玉板图籍散乱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谊晁错明申韩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仍父子继纂其职曰:於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於唐虞至於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敬也。)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言众星共绕北辰诸辐咸归车毂。若文武之臣尊辅天子也。)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已失时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阙艺成一家言(艺六艺也。)协六经异传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藏于山者备亡失也。其副二本乃留京师也。)以後圣於戏叹声君子迁既死後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又按。《史记》司马迁自叙云:迁父谈。且卒执迁手而泣曰: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谈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故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作。《史记》)。

东方朔为侍郎撰。《十洲记》一卷神异经一卷。

刘向为中垒校尉撰战国策三十卷。

杨雄为郎给事黄门撰蜀王本记一卷。

後汉班彪为司徒掾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作。《史记》自太初以後阙而不录後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好事者谓杨雄刘歆阳域衡褚少孙史孝山之徒)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後传数十篇班彪卒子固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郎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郎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谓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纂之断唐尧下讫秦穆唐虞以前虽遗文其语不经(非经典所说)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是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後七国并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代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後事讫于大汉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於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於百王之末厕於秦项之列太初以後阙而不录故采纂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於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治道为春秋考纪(春秋考纪谓帝纪也。)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馀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又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撰建武以後其事异於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命班勇所记云:

蔡邕灵帝时为议郎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後。《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及徙朔方居五原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曰:朔方髡钳徒臣邕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臣邕被受陛下尤恳异大恩初繇宰府备数典域以叔父故卫尉质时为尚书召拜郎中受诏诣东观著作遂与群儒并拜议郎沭浴恩泽承答圣问前後六年质奉机密趋走目下遂竟端右出相好藩还尹辇毂旬日之间登蹑上列父子一门兼受恩宠不能输写心力以效丝?之功一旦被章陷没辜戮陛下天地之德不忍刀锯裁臣首领得就于罪父子家属徙充边方完全躯命喘息相随非臣无状所敢复望非臣罪恶所当复蒙非臣辞笔所能复陈臣初决罪洛阳诏狱生出宇户顾念元初中故尚书郎张俊坐漏泄事当伏重刑已出?门复听读鞫诏书驰救一等输作左校俊上书谢恩以转徙郡县促遣遍於吏手不得顿息含辞抱悲无由上达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候望忧怖焦灼无心复能操笔成章致草阙庭诚知圣朝不责臣谢但愚心有所不竟臣自在布衣尝以为。《汉书》十志下尽王莽而世祖以来唯有纪传无续志者臣所事师故太傅胡广知臣颇识其门户略以所有旧事虽未备悉粗见首尾积累思惟二十馀年不在其位非外史庶人所得擅述天诱其衷得备著作郎建言十志皆当撰录遂与议郎张华分受之所使元顺难者皆以付臣先治律历以筹为本天文为验请太师旧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当须增损乃有施行为无穷法道至深微不敢独议郎中刘洪密於用策故臣表上与洪共参思图牒寻绎?有头角会臣被罪遂放边野臣窃自痛一为不善使史籍所阙胡广所校二十年之思中道废绝不得穷竟??之情犹以结心不能违望臣初欲须刑竟乃因县道具以状闻今年七月九日匈奴始攻郡监驰县其时鲜卑连犯?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不言四夷相与合谋所图广远恐遂为变不知所济郡县咸惧不守朝旦臣所在孤危悬命锋镝湮灭灰烬呼吸无期诚恐所怀随躯腐朽抱恨黄泉遂下设施谨先毙踣删科条诸志臣所定者一所当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三及经典群书所宜捃摭本奏诏书所当依据分别首自并书章左臣初被考妻子迸窜亡失文书无所按请加惶怖愁恐思念荒散十分不能识一所识者。又恐谬误触冒死罪披散愚情愿下东观推求诸奏参以玺书以补缀遗阙昭国体章闻之後虽肝脑流离白骨剖破无所复恨唯陛下省察谨因临戎长霍园封上臣顿首死罪稽首再拜以闻(列传。又载邕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後史?作零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亻?之乱湮灭多不存十意有律历意第一礼意第二乐意第三郊祀意第四车服意第五车书意第六臣钦。若曰:馀四意史不载名袁)。

荀悦为黄门侍郎献帝好典籍尝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诏尚书给笔札辞约事详论辨多美。

刘艾为侍中撰汉灵献二帝纪三卷。

蔡质为卫尉撰典职式。

侯瑾公车徵不至案。《汉书》纪撰中兴以後行事为皇德传三十篇行於世。

刘珍为谒者安帝永平元年诏珍与校书刘???余作建武已来名臣传迁侍中越骑校尉。

李尤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俱撰。《汉记》。

应奉官至司隶校尉著。《汉书》後述多所述载(袁崧。《书》曰:事天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馀年自汉後至其时凡七十卷名曰:。《汉书》述)。

赵毕会稽人举有道不就著吴越春秋十卷。

赵岐为太常著吴越春秋。

郭宪为光禄勋撰汉武洞冥记一卷。

杨孚为议郎撰交州异物志一卷。

魏张?撰後汉纪虽似未成辞藻可观。

孙该字公达强志好学著魏书。

王粲为侍中撰汉末英雄记八卷。

鱼蒙为郎中撰典略十九卷。

袁晔撰献帝春秋一卷。

阴澹为左将军撰魏纪十二卷。

毛范撰吕布本事一卷。

孙舒元撰汉魏春秋九卷。

蜀谯周入魏封阳城亭侯撰三巴记一卷。

吴谢承字伟平权谢夫人弟为武陵太守撰。《後汉书》百馀卷会稽先贤传伍卷。

韦曜为黄门侍郎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表曜为太史令撰吴书华?薛莹等皆与同後为侍中领左国史孙皓忿怒收付狱曜因狱吏上辞曰:囚昔见世间有古历注其所纪载既多虚无在书籍者亦复错谬囚寻按传记考合异同采耳目所及以作洞纪起自庖牺至于秦汉凡为三卷当起黄武以来别作卷事尚未成。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然物类众多虽得详穷故特有得失而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愚以官爵今之急不宜乖误因自志至微。又作官职训。又辨。《释名》各一卷欲上之缮写始毕会以无状幽囚待命泯没之日恨不上闻谨以先死列状乞上言秘府於外科取呈内以闻追惧浅蔽不合天听抱怖省息乞垂哀省曜冀以此求免而皓更怪其书之纰谬竟身死於囹圄。

周昭字恭远与韦曜薛莹华?并述吴书万震为丹阳太守撰荆州异物志一卷。

陆凯为左丞相撰杂传十九卷。

胡冲撰吴朝人士品秩状八卷吴历六卷。

虞禹撰吴士人行状名品三卷。

吴人撰曹瞒传一卷。

晋华峤迁尚书以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转秘书监加散骑常侍班同中书寺为内台中书散骑著作及治礼音律天文数术南省文章门下撰集皆典统之初峤以汉纪烦秽慨然有改作之意会为台郎典官制事繇是得遍观秘籍遂就其绪起于光武终孝献一百九十五年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谱及三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峤以皇后配天作合前史作外戚传以继末编非其义也。故易为皇后纪以次帝纪。又改志为典以有尧典故也。而改名。《後汉书》奏之诏朝臣会议时中书监荀勖令和峤太常张华侍中王济咸以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藏之秘府後太尉汝南王亮司空卫?为东宫傅列上通讲事获施行。又撰紫阳真人周君传一卷。

张华撰列异传三卷。

束?为佐著作郎撰。《晋书》帝纪十志并所著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并行於世。

皇甫谧累徵不起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於世(又撰韦氏传三卷)。

王接为临汾公相国撰列女後传七十二人。

周处为御史中丞撰集吴书。

袁崧为吴郡太守博学有文章著。《後汉书》百篇。

祖台之字元辰为侍中光禄大夫撰志怪书行於世陈术字申伯著益部耆旧传及志。

杨方为高梁太守撰吴越春秋。

司马彪泰始中为秘书郎转丞作九州春秋以为先王立史官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最教世之要也。是以春秋不修则仲尼理之关雎既乱则师挚修之前哲岂好烦哉!盖不得已故也。汉氏中兴讫于建安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已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彪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陈寿为御史治书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已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元康七年卒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及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於是诏下河南尹雒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部耆旧传十篇。又寿国志云:从荆扬来者得陆凯所谏孙皓二十事博问吴人多云:不闻凯有此表。又按其文殊甚切直恐非皓之所能容忍也,或以为凯藏之箧笥未敢宣行病困皓遣重朝省问欲言因以付之虚实难明故不著于篇然爱其指擿皓事足为後戒故钞列于凯传左云:

虞溥为鄱阳内史撰江表传卒于洛子渤过江上江表传於元帝诏藏于秘书。

虞预为散骑常侍领著作著。《晋书》七十馀卷会稽日录二十篇诸虞传十二篇皆行於世。

王隐字处叔世寒素父铨历阳令少好学有著述之志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旧事多所谙穷建兴中过江丞相军谘祭酒涿郡祖纳雅相知重纳好博奕每谏止之纳曰:聊用忘忧耳隐曰:盖古人遭时则以功达其道不遇则以言达其才故否泰不穷也。当今晋未有书天下大乱旧事荡灭非凡才所能立君少长王都游宦四方华夷成败皆在耳目何不述而裁之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行於世便为没而不朽当其同时人岂少哉!而了无闻皆繇无所述作也。故君子疾没世而无闻易称自强不息况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何必博奕而後忘忧哉!纳喟然叹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乃上疏荐隐元帝以草创务殷未遑史官遂寝不报大兴初典章稍备乃召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於隐并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是後更疾隐形於言色预既豪族交结权贵共为朋党以斥隐竟以谤免黜于家贫无资用书不成乃依征西将军庾亮於武昌亮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人所撰文体混漫义不可解者隐之作也。

孙盛为秘书监给事中著魏氏春秋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因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斑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於慕容隽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於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焉干宝为著作郎始领国史累迁散骑常侍著晋纪自宣帝起至愍帝五十三年凡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於墓中宝兄弟年小不之审也。後十馀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後遂寤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示刘忄炎忄炎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既博采异同遂混虚实因作序以陈其志曰:虽考先志於载籍收遗逸於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一繇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策犹尚。若兹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片言於残缺访行事於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涂然後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於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群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谢沉除尚书度支郎何充庾冰并称沉有史才选为著作郎撰。《晋书》三十馀卷。《後汉书》百卷及。《汉书》外传习凿齿为桓温荆州别驾出为荣阳太守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始起汉光武终晋愍帝於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授明天心不可以势力强也。凡五十四卷(又撰襄阳耆旧传五卷)。

韦讠叟集为石季龙太子太傅记世事数十万言。

袁宏为吏部郎迁东阳太守撰後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

薛荣为散骑常侍撰。《汉记》六十五卷。

张莹为江州从事撰後汉南纪四十五卷。

王沈为司空撰魏书四十八卷。

环济为太学博士撰吴纪九卷。

张勃撰。《吴录》三卷。

朱凤为中书郎撰。《晋书》十卷已元帝。

庾铣撰东。《晋书》七卷。

嵇康为中散大夫撰。《高士传》三卷。

陆机为平原内史撰晋纪四卷晋惠帝百官名三卷乐资为著作郎撰春秋後传三十卷山阳公载言十卷。

荀绰为下邳太守撰晋後略记五卷。

王羲之为右将军会稽内史撰许先生传一卷。

王庆为北中郎将撰二石传二卷二石伪治时事二卷。

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撰女记十卷。

?俞归为侍御史撰西河记(记张轨事)。

孔预为会稽内史撰晋咸和咸康故事四卷(一云名?俞)。

卢?为廷尉撰晋四王起事四卷八王故事十二卷范瑗撰交州先贤传三卷。

潘岳为给事黄门郎撰关中记一卷。

葛洪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固辞不就撰。《神仙传》十卷西京杂记一卷。

萧广济为辅国将军撰孝子传五卷。

戴祚为西戎太守撰甄异传三卷。《西征记》一卷。

王愆期为散骑常侍撰救襄阳上都督府事一卷。

孔衍为广陵太守撰魏尚书八卷春秋时国语十卷春秋後国语十卷汉尚书十卷汉春秋十卷後汉尚书二卷後汉春秋九卷後魏尚书十四卷後魏春秋九卷国志历五卷。

贺循为太常撰会稽记一卷。

邓粲为荆州别驾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无知者乃著晋元明纪十篇。

顾夷撰吴郡记五卷。

张氏撰。《晋书》鸿烈六卷。

左明楷为石勒记室与程机撰上党国记。

石泰为石勒参军与石同石谦孔隆撰大单于志。

和苞撰汉赵记十卷。

田融撰赵石记二十卷。

周融撰赵义一卷(一曰石集记云:石勒事)。

范亨撰燕书二十卷。

张诠撰南燕录五卷(记慕容德事)。

游览先生撰南燕书七卷。

张谘撰凉记八卷(记张轨事)。

王景晖撰南燕录六卷。

盖泓撰珠崖传一卷。

王子年撰拾遗录二卷(隐士无官)。

何伸燕撰秦书八卷(记符健等事)。

刘景撰敦煌实录十卷凉书十卷(记张轨事)。

?龟龙为著作郎撰西河记二卷凉记十卷(记名光事)。

宋徐广为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尚书奏左史述言右官书事乘志显於晋郑春秋著乎!鲁史自圣代有造中兴记者道风帝典焕乎!史策而太和以降世历三朝玄风圣迹?为畴古臣等参详敕著作郎徐广撰成国史,於是敕广撰集焉累迁正员常侍大司农仍领著作如故十二年勒成晋纪凡四十六卷表上之因乞解史任不许(又撰孝子传三卷)。

荀伯子少好学博览经传为员外散骑侍郎著作郎徐广重其才学举伯子及王韶之并为佐郎助撰晋史乃著桓元等传。又撰薛常侍传二卷。

王俭为秘书丞元徽初俭表上所撰七志三十卷。

王韶之好史籍博涉多闻父伟之少有志泰元隆安时事小大悉撰录之韶之因此私撰晋安帝阳秋既成时人谓宜居史职即除著作佐郎使续後事记义熙九年善叙事辞论可观为後代佳史。又撰孝子传十卷。

续咸著远游志异物志皆十卷行於世。

范晔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後汉书》为一家之作晔所撰十志一皆?谢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阙。

谢灵运为秘书监太祖以晋氏一代自始至终竟无一家之史令灵运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

裴景仁为殿中员外将军时沈昙庆为徐州刺史景仁助戍彭城本伧人多悉戎荒事昙庆使撰秦记十卷叙苻氏僭伪本末其书传於世。

刘谦之好学撰晋纪二十卷。

袁炳字叔明有文学为袁粲所知著。《晋书》未成卒。

何法盛为湘东太守初郗绍作晋中兴书数以示法盛法盛有意图之谓绍曰:卿名位贵达不复俟此延誉我寒士无闻於时如袁宏干宝之徒赖有著述流声於後宜以为惠绍不与至书成在斋内厨子法盛诣绍绍不在直入窃书绍还失之无复兼本,於是遂行何书。

徐爰为中散大夫撰。《宋书》六十五卷。

临川王义庆撰续。《汉书》五十八卷宣验记十三卷幽明录二十卷江右名士传一卷。

檀道鸾为永嘉太守撰续晋阳秋二十卷。

郭季彦为新兴太守撰续晋纪五卷。

何承天为廷尉撰春秋前传十卷春秋前杂传九卷?国为新亭侯撰吐谷浑记二卷。

刘通会为北徐州主簿撰先朝故事二十卷。

郭缘生为天门太守撰武昌先贤志二卷述征记二卷。

郑缉之为员外郎撰孝子传五卷东阳记一卷。

范晏撰阴德传二卷。

袁生寿撰古异传三卷。

刘敬叔为给事撰。《异苑》十卷。

陶潜为彭泽令撰搜神後记十卷。

东阳无疑为散骑常侍为齐谐记七卷。

刘损为太常卿撰京口记二卷。

盛宏之为临川王侍郎撰。《荆州记》三卷。

袁淑为太子左率撰真隐二卷。

雷次宗以散骑侍郎徵诣宋邑撰豫章记一卷。

南齐臧荣绪为徐州主簿纯笃好学括东西晋为一书记录志传一百一十卷。又撰续洞记四卷。

陆澄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撰杂传。

檀超为司徒右长史建元二年初置史官以超与骠骑记室江淹掌史职上表立条例开元纪号不取宋年封爵各详本传无假年表立十志律历礼乐天文五行郊祀刑法艺文依班固朝会舆服依蔡邕马彪州郡依徐爰百官依范晔合州郡班固五星载天文日蚀载五行改日蚀入天文志以建元为始帝女自皇宋立传以备甥舅之重。又立处士列女传诏内外详议左仆射王俭议金粟之重八政所先食货通则国富民实宜加编录以崇务本朝会志前史不书蔡邕称先师胡广说汉旧仪此乃伯喈一家之意曲碎小仪无烦录宜立食货省朝会洪范九畴一曰五行五行之本先乎!水水之精是为月月五行之宗也。今宜宪章前轨无所改革。又立帝女传亦非浅识所安。若有高德异行自当载在列女。若止於常美则仍旧不书诏曰:月灾隶天文馀如条议超史功未就卒官江淹撰成之犹不备也。时豫章熊襄著齐典上超十代其序云:尚书尧典谓之虞书则附所述故通为齐名为河洛金匮者。

王智深迁太学博士豫章王大司马参军兼记室世祖敕智深撰宋纪召见芙蓉堂赐衣服给宅智深告贫於豫章王王曰:须卿书成当相讠州以禄书成三十卷世祖後召见智深於?明殿令拜表奏上。

刘涉撰齐纪十卷。

孔稚?为散骑常侍卒赠金紫光禄大夫撰陆先生传一卷。

祖冲之为长水校尉撰述异记十卷王巾撰法师传十卷。

梁沈约为尚书令以晋氏一代竟无全书年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太始初征西将军蔡兴宗为启明帝有敕赐许二十馀年所撰之书凡一百三十卷条流虽举而采缀未周永明初遇乱失第五卷齐建元四年被敕撰国史永明二年。又领著作撰次起居注五年春。又被敕撰。《宋书》百卷齐纪高祖记十一卷。

任?为新安太守著杂传二百四十七卷。

江淹为金紫光禄大夫撰齐史十志行於世。

李书为益州从事著益州记三卷行於世。

裴子野为鸿胪卿初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尝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北地傅昭汝南周舍咸称重之子野。又撰众僧传二十卷(一云:撰名僧录二十卷)。又欲撰齐梁春秋始草创未就而卒。

顾协为。《荆州记》室撰晋仙传五篇?语十卷。

陆昭学涉有思理历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撰。《晋书》未就。又著陆史十五卷陆氏骊泉志一卷并行於世。

王僧孺为南康王谘议参军撰东宫新记。

萧子显为吴兴太守好学属文采众家後汉考正同异为家之书。又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所著。《後汉书》一百卷。《齐书》六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卷。

萧子?为侍中幼有文彩既长勤学以晋代竟无全书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及为太子舍人撰东宫新记奏之敕赐束帛著。《晋书》一百一十卷东宫新记二十卷。

吴均为奉朝请著齐春秋三十卷吴郡钱塘先贤传五卷续齐谐记一卷。

锺岏字长邱官至建康令著良史传十卷。

刘沓累官至尚书左丞自少至长多所著述撰。《高士传》二卷东宫新旧记四十卷并行於世。

庾诜诏徵中书侍郎不起撰帝历二十卷。

邱仲孚为左丞撰皇典二十卷南宫故事百卷。

江奋为光禄大夫好学尤悉朝仪故事撰江左遗典三十卷未就卒。

刘之遴为南郡太守撰神录五卷。

刘昭为中军临川王记室撰幼童传十卷。

臧俨为镇南谘议撰栖凤春秋五卷。

陶弘景为诸王侍读後辞禄自号华阳隐居撰帝代年历五卷周氏冥通记一卷草法师传一卷。

梁?撰梁武帝大舍三卷。

郑忠撰。《晋书》七卷。

谢吴为中书郎撰梁书四十九卷梁皇帝录五卷。

王琰为吴令撰春秋二十卷冥祥记十卷。

萧韶为长沙王撰梁太清纪十卷。

萧世怡一云:大圜封乐浪王仕隋位内史侍郎撰淮海乱离志四卷(叙梁末侯景之乱)。

谢绰为少府卿撰宋拾遗十卷王逸撰齐典五卷。

周兴嗣为散骑员外侍郎给事中撰梁皇帝实录三卷并皇德纪(记武帝故事。又云:谢?撰五卷)。

刘仲撰梁帝圣中兴略十卷。

後梁安成王欣博学善属文著梁史百卷遭乱失其本。

陆?公为黄门郎兼掌著作奏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

陈顾野王为光禄卿撰续洞冥记一卷国史传三百卷。

何之元为始兴王叔陵谘议参军及叔陵之诛元乃屏绝人事锐精著述以为梁氏肇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盛衰之迹足以垂鉴戒定褒贬穷其始终起齐永元元年逮于王琳遇获七十五年行事草创为三十卷号曰:梁典其序曰:记之与史其流不一编年之作无。若春秋则鲁史之书非帝皇之籍也。三皇之简为三坟五帝之策为五典此典义所繇生也。至乃尚书述唐帝为尧典虞帝为舜典斯。又经文明据是以典之为义久矣。哉!若夫马史班汉述帝称纪自兹厥後因相祖习及陈寿所撰名之曰:志总其三国分路扬镳唯何法盛。《晋书》变帝纪为帝典既云:师古在理为优故今之所作称为梁典梁有天下自大同以前区?宁晏太清已後寇盗交侵首尾而言未为尽美故开此一书分为六意以高祖创基因乎!齐末寻宗讨本起自永元今以前。若干卷为追述高祖生自布衣长於弊俗知风教之臧否识民黎之情伪爰逮君临久斯政术四纪之内?云:殷阜今以。若干卷为太平世不常夷时无常治非自我後仍属横流今以。若干卷为叙乱洎高祖晏驾之年太宗幽辱之岁讴歌狱讼唯向西陕而不向东都不庭之民流逸之士征伐礼乐归世祖而不归太宗拨乱反正厥庸斯在治定功成其勋有属今以。若干卷为世祖至於四海困穷五德舛替则敬皇绍立仍以禅陈今以。若干卷为敬帝骠骑王琳崇立後嗣虽不达天命是其忠节今以。若干卷为後嗣主至在太宗虽加美谥而大宝之号世所不遵盖以扼於贼景故也。承圣纪历自接太清神笔诏书非宜辄改详之後论兹有理焉夫事有始终人有业行本末之间颇宜叙述案臧荣绪称史无裁断犹起居注繇此而言实资详悉。又编年而举其岁次者盖取分明而易寻也。若夫猃狁孔炽鲠我中原始自一君终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以未分之前为北魏既分之後高氏所辅为东魏宇文所挟为西魏所以相分别也。重以盖彰殊体繁省异文其关损益颇有凡例。

许亨为卫尉卿撰。《齐书》并志五十卷遇乱之後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

陆从典入隋为给事郎兼东宫学士。又除著作佐郎右仆射杨素奏从典续司马迁。《史记》迄于隋其书未就值隋末丧乱。

姚察入隋授秘书丞别敕成陈梁二代史所撰虽未毕功文帝开皇之时遣中书舍人虞世基索本具进今在内殿梁陈二史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阙者临亡之时仍以体例诫幼子思廉博访撰续思廉流涕奏行思廉初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大业初中书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梁陈二代史自是以来稍就补续(又撰传国志十卷)。

许懋为著作郎著述行记四卷撰齐记二十卷。

赵齐旦为中郎将撰陈王业历一卷。